李威:在纳米“战场”冲锋陷阵
李威带领青年科研人员做实验。 田健敏摄
1纳米等于0.000001毫米。在肉眼看不见的纳米“战场”,海军军医大学某中心纳米医学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李威十余年冲锋陷阵,研发出一系列军事纳米医学创新技术。
前不久,李威的英文专著《纳米物理药剂学》出版。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惠民评价,这是国际纳米物理药剂领域首部英文专著,为促进高端制剂临床转化和中试质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。
“挑最重的担子,啃最难啃的骨头”
理工科出身的李威,一直对纳米技术等先进材料技术有浓厚兴趣。20世纪90年代末,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无机化学硕士学位、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高分子物理学博士学位,而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应用生物学博士后研究。
当时,李威发现,许多发达国家已应用纳米技术,但相关研究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。他想在国内从事相关研究工作,将科研重心转到这一领域。为了学习纳米技术,他决定继续深造。
2010年,李威学成后接到数家研究所和高校抛来的“橄榄枝”。这时,李威的导师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拿出一份推荐函,告诉他海军军医大学希望引进一名纳米医学专家。
出生于安徽潜山革命老区的李威,一直心怀参军报国梦。彼时已36岁的他,本以为此生与军营无缘,没想到机会就摆在面前。“我要到军校工作,为部队服务。”他说。2010年秋天,李威加入了人民军队,成为一名文职人员。
当时,李威所在单位的纳米研究设备比较匮乏。他便带领团队筹建全军唯一的纳米技术应用平台,每天工作至深夜,常常住在实验室。“‘从0到1’的工作是最难的。我们要挑最重的担子,啃最难啃的骨头。”李威说。
两年后,李威牵头建起国内领先的军事纳米研究平台。2013年,实验室急需更新仪器设备,李威主动放弃成果转让费中奖励给他个人的部分,将其全部投入实验室建设。
“想干成一项事业,需耐得住寂寞”
完成实验室建设后,李威带领团队成员日复一日“泡”在数以千计的试剂样本堆里,推算一个又一个复杂的物理公式。“如果我们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突破,就可以推进纳米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。”李威说。
此后8年,李威一门心思做基础研究。“想干成一项事业,需耐得住寂寞。”李威和团队成员经常用这句话互相鼓劲。
旁人都劝李威研发产品,但他却醉心研究纳米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。“没有基础理论突破,很难有技术突破。”李威说。
经过8年攻关,李威团队破解了纳米技术的7大关键参数,推导出8个纳米产品定制技术公式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自主研发出5套工艺设备,其中动态血流条件下纳米性能研究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2020年,李威团队的原创成果在国际期刊《纳米医学》杂志上发表。一位国际著名纳米医学专家对此评价:“这位年轻人打开了决定纳米体系定制理论的‘黑匣子’。”
“成果转为实际应用,让我有成就感”
2021年秋天,李威发现,某潜艇支队部分战士皮肤病反复发作。原因是在潜艇密闭环境中,菌群容易产生耐药性。
于是,李威运用纳米技术,改变抗菌药的分子成分,让药品可以长期作用于患处。他还研制出适用于潜艇等特殊环境的纳米免洗抗菌湿巾和护肤霜,深受官兵欢迎。
此后,李威将目光投向海洋生物污染防治,运用纳米技术为舰艇“减负”。
长期附着在舰艇底部的海洋生物,不仅会腐蚀船体,还影响其航行速度。发现这一问题后,李威带领团队利用纳米技术,研制出一款基于舰艇的纳米生物仿真涂料。为了验证涂料的使用效果,李威联系了一家沿海渔船修理厂,跑到厂房给渔船刷涂料,并记录渔船下海后船体各项参数。
科研创新的“小溪”,一点一滴汇入强军兴军的“大潮”。可应用于舰艇外体的纳米生物仿真涂料、耐高温高寒的防海水纳米药剂、舰艇通风系统抗菌涂层……李威一项项倾注心血的科技成果,被应用到部队一线。他说:“成果转为实际应用,让我有成就感。”
近年来,李威被评为“海军转型精英”先进个人,当选为海军党代会代表。身着“孔雀蓝”的他,正在军事科研赛道上加速冲刺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或用户自行发布。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
本文地址:http://com.red/a/3278.html